冶金专家:林兴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发布时间:2015-05-11


分享到:0

 

     林兴,冶金工程设计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长期从事钢铁设计,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设计工作。作为设计总负责人,对宝钢的技术引进、二、三期工程扩建设计做了许多杰出工作,培养了一支引进、消化技术的设计队伍, 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林兴,192911日出生于杭州市的一个小职员家庭。1947年,读高中的林兴参加了“反内战、反腐败”的爱国学生运动。1949年,他同时考取上海水利学院、唐山交大和大连大学,最后选择了冶金系。不久,大连大学冶金系和东北工学院冶金系合并,遂转至东北工学院冶金系学习。19528月,毕业进入鞍钢,在设计处机械制造科工作。1952年,林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6月,林兴被任命为机械制造科副科长。1956 年,晋升为工程师,同年任机械制造科科长期间,林兴主持了鞍钢机修厂的扩建工程和新建鞍钢灵山金属结构厂、重型机械修配厂、管道加工厂等多项工程设计,同时完成了本钢工源机修厂和湘钢金属制品厂等工程的工艺设计领导工作。1957年至1958年,林兴参加了由冶金工业部组织的地方钢铁工业规划工作。

鞍钢设计处1957年更名为冶金工业部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19589月,该院南迁重庆更名冶金工业部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以下均简称重庆院)。林兴随院转战中国大西南。1958年至1964年,历任重庆院第二设计室副主任、总负责人室主任、技术室主任等职。此间,他组织重庆特殊钢厂工程设计、西南二三基地规划前期工作、湘潭钢铁公司设计等,还兼任西南特殊金属制品厂设计总负责人。1964年至1965年,参加“大三线”建设,任西安五二厂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兼现场设计队队长。1966年,任贵州西南第三钢铁基地规划工程总负责人。1970年至1974年,任重钢三厂硅钢片试验组和620立方米高炉通用设计技术负责人,后任重庆院设计总负责人室云贵工程室负责人和设计总负责人室副主任。

1974年至1977年,林兴任武钢1700毫米热轧带钢厂工程总设计师和技术负责人,带领重庆院设计队完成30多项国内配套设计和国外设计管理以及消化移植国外先进技术等任务。

197712月,林兴受命赴上海宝钢工程筹建指挥部报到,开始了他设计生涯中最辉煌的历程。

197712月至1989年,他主管宝钢工程设计工作兼任工程总设计师和现场队负责人,带领重庆院设计队出色完成宝钢一二期工程设计和设计管理任务,还完成了宝钢三期规划方案及可行性研究。同时他兼任宝钢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20世纪90年代初期,林兴组织并参与了“宝钢中长期(至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

1981年、1988年,林兴先后被评聘为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1978年任重庆院副总工程师、1980年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1985年任副院长、1989年任总工程师。1989年由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5年,林兴当选为四川省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宝钢金属学会常务理事,此前的1984年当选为冶金建设管理协会设计分会副理事长。

19941017日,林兴病逝于上海。 

主持多项国家重大冶金工程设计,被评为中国首批工程设计大师

20世纪50年代初期,林兴负责主持鞍钢改扩建工程中由国内自行设计建设的机械总厂、施工基地等项目设计。同时,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主持完成国内第一次设计的大型金属结构加工厂、机车修理厂、钢锭模轧辊厂以及大型机械修理厂等工程的工艺设计,为国内钢铁厂修理系统的设计奠定了技术基础。展现了林兴在冶金工厂技术设计和管理的综合能力。

60年代中期,林兴任设计总负责人并兼任现场设计队队长,负责大连特殊钢厂精密合金研究所(752研究所)迁建西安五二厂的高、精、尖产品生产项目设计,创造了当年设计、当年建成并一次投产成功的好成绩。

70年代,中国抓住机遇,两次较大规模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林兴先后出任武钢1700毫米热轧厂、宝钢两项重大冶金引进项目的中方总设计师,带领重庆院设计团队出色完成任务,形成了他设计生涯中集大成的作品。

武钢1700毫米热轧是19728月由中央批准、中国首次向西方国家引进先进技术的冶金项目。该项目投资大、技术复杂、自动化水平高,1974年开始建设,1978年建成投产。宝钢是国内第一个引进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1978 国家批准的22个重点引进项目中其总投资为214亿元,从日本、联邦德国引进成套设备,在上海宝山新建。按照冶金工业部的决定,重庆院先后承担武钢1700毫米热轧和宝钢工程的国内配套项目设计和国外设计管理任务,林兴受重庆院派遣,先后赴武钢、宝钢两个现场。长期驻现场,主持工程总体设计、成套设计和现场服务工作。他带领广大设计人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出色地完成了设计任务,为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4年,林兴带领重庆院设计队,参与武钢1700毫米热轧项目的引进谈判、合同执行、配套设计、施工、安装、调试、投产全过程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引进的先进技术并完成设计和组织管理任务,确保了工程按计划于1978年建成,并一次投产成功且顺利达产。由林兴负责总体设计并组织重庆院设计人员完成的热轧厂主厂房及软水站两项设计被评为冶金工业部优秀设计。其中,热轧厂主厂房设计大受日本技术界称赞,软水站坚持由国内设计代替引进,节约投资1800余万元;在设计审查和谈判论证中,促使日方修改地基和基础设计,节约投资600余万元;将热轧厂110千伏变电所和无功补偿设备成套引进改成仅引进设备由重庆院完成总体设计,节约外汇1300万美元。

1977年至1989年,林兴代表重庆院主管宝钢工程设计工作,任宝钢工程现场队负责人、工程总设计师。他参加宝钢前期总体规划,主持对外技术谈判和设计审查、一期工程设计管理和配套设计、二期工程总体设计和各单项工程设计、三期工程规划方案及可行性研究。90年代初期,林兴作为“宝钢中长期(至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组组长,组织、参与并完成了规划的编写工作。他还兼任宝钢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代表宝钢参与工程的组织管理和决策工作。

宝钢一期主体工程为30 个单元项目,分别由日本和联邦德国的几十家厂商提供成套设备和设计,国内配套项目258项,有25个国内设计单位参与设计。建设如此巨大的世界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国内是首次,工作浩繁错综。林兴组织重庆院对外负责项目论证、技术谈判、国外设计审查和管理,对内协调各设计单元的关系并承担具体项目设计。宝钢的全厂总体规划是中方与新日铁合作完成的,林兴作为主谈人,在保证其完整性、先进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国外设计审查和对外谈判论证中,他带领重庆院发挥设计技术优势和总包设计单位的主导作用,对外方设计提出修改意见,节约了大量投资和外汇。宝钢一期工程1985年建成投产,1986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1985年,宝钢工程指挥部授予林兴一等功臣称号。

宝钢二期工程总体设计由国内自行负责,部分项目由国内设计、国内制造。重庆院承担总体设计和部分主要项目设计。林兴领导组织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全厂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工作。宝钢二期工程1991年建成投产,其总体设计保证了全厂生产流程的先进合理和通畅、生产平衡和各生产系统衔接合理完整。1994年,宝钢二期工程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最佳工程设计特奖;宝钢2号高炉(4063立方米)工程设计1992年被列为国家“七五”十大科技成果、1994年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宝钢二期工程2050毫米热轧、1900毫米连铸主厂房1991年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1992年,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冶金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联合颁发荣誉证书,表彰林兴在宝钢二期工程中作出的贡献。 

为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培养了队伍

引进武钢1700毫米热轧时,中国刚打破“文化大革命”时期闭关自守的局面,国内技术与西方技术存在很大的差距。林兴带领设计人员以“建成学会”为目标,紧抓参与项目引进谈判、合同执行、配套设计、施工、安装、调试、投产全过程的实践机会,努力学习引进的先进技术。他们学习钻研国外提供的图纸、资料,并在工程建设各环节深入工地,实地了解设备和设计,积累了大量学习笔记和材料。他们尤其珍惜赴日执行合同的难得机会,深入到生产厂和设备、材料供应厂调研、考察,有针对性地收集大量一手资料。

70 年代末期,林兴带领重庆院设计团队接受了宝钢国外设计管理和国内配套设计重任。在庞大、复杂的宝钢一期工程中,这支队伍为设计方案、投资使用更为合理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整个设计队伍更为注重系统地学习、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并善于创新。80年代中期,由林兴负责,重庆院已取代外商,承担起宝钢二期工程的总体设计和以2号高炉为代表的部分主要具体项目设计重任。设计中,重庆院在消化吸收全引进的1号高炉先进技术基础上,采用了多项新技术,使2号高炉比1号高炉更为先进。同期,重庆院还设计建成了现代化的攀钢4号高炉。成功自主建成宝钢2号高炉,为重庆院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道路上,一直保持设计4000立方米级大型高炉优势地位奠定了基础。在林兴带领下,重庆院设计队伍在完成武钢、宝钢重大引进项目的实践中,设计技术迅速提高,设计队伍也快速成长起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支引进消化先进技术的设计队伍;

在宝钢调整论证中立下汗马功劳

今天的宝钢已跻身全球企业500强,进入世界钢铁巨头的行列,但在宝钢建设初期,围绕宝钢“上、下马”的争论不断,林兴用它数据翔实、分析精辟的论证发言曾为赢得继续建设宝钢的决策增添了重要的筹码。

宝钢是中国70年代末大规模引进的标志性工程,是当时22个引进项目中最大的一个。1979年至1981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社会各界对1978年引进的一批大项目提出了种种质疑,其中最突出、最集中的目标是宝钢。国务院领导采纳了对于宝钢建设问题再进行论证的建议。198117日至11日在北京,同年112日至30日,在宝钢现场分别举行会议,对宝钢一期工程今后怎么办的问题进行了多方案的论证。参加会议的有国家计委、建委、经委、进出口委、财政、冶金等有关部委17个单位,上海市17个部门、有关院校以及宝钢工程指挥部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

当时宝钢下马的呼声较高,许多与会专家并不了解宝钢实情,林兴利用重庆院发言的机会大声疾呼:宝钢不能下马,因为,这关系到国家已经花掉的大量投资是否会付诸东流的问题!他和重庆院工程设计人员投入到紧张的论证材料准备和数据统计计算等工作中。在宝钢工程指挥部和其他各设计院大力支持下。各种数据统计出来了。有了这些有力的事实依据,林兴起草了一份数千字的发言稿。在论证会上,林兴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加上深入的分析,从国家对钢材的需要和国家财力的可能两个方面论证了建设宝钢的必要性和宝钢工程本身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一组有说服力的数据:建成宝钢一期工程已花和必须继续支付的费用共100亿元,到1980年年底,已用和必须用的投资占总投资的78%,只需再用总投资的22%就可以完成一期工程。宝钢一期工程建成后将以每年300万吨钢产量的支援国民经济建设;如果就此下马,宝钢已经建设的部分将成为废墟,已用掉的78%投资将付诸东流!他还具体分析了缓建、停建宝钢工程将带来的巨大损失,进而提出“停建方案是下策,停一段时间再上是中策,按国家财力延缓进度继续建设是上策,力争上策,避免下策”的建议。

林兴发言赢得了以宝钢首席顾问、中国一流桥梁专家李国豪为主的专家们的支持。论证会的结果上报国务院,在中央几位领导同志亲自考察宝钢工作后,宝钢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地续建。

为宝钢总体技术方案的合理性作出重要贡献

林兴在宝钢一期工程建设与设计的实践中,紧紧抓住了一个核心问题:“耗用了国家巨额资金的宝钢工程能否具有生命力,除了投产后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外,建设时明确的技术政策和合理的总体技术方案是工程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作为中方总设计师的林兴,抓住这一核心,为其总体设计方案的更加合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宝钢一期工程由日本新日铁总承包,重庆院承担中方设计总负责。宝钢采用了当时国外先进的大型、高效设备,在工艺上采用了精料、高质、节能的生产流程,并注意了环境保护技术的广泛应用。它是集中了国外行之有效的、成熟的先进技术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的钢铁生产系统,但它的总体技术方案仍然存在缺乏远见的不足之处。在宝钢一期工程设计实践中,林兴没有囿于工程由国外总承包,而是紧紧围绕宝钢的建设规模和实际情况,带领重庆院设计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周密分析,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数十年的设计经验,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集中同仁的智慧,针对规划、方案的不足之处,拟定了大量建议和意见。作为中方主谈,在同国外专家合作研讨宝钢总体设计方案时,林兴将这些意见建议一一提出并据理力争使其得以采纳并执行。比如:工程总平面布置采取“一”字型布局,中间避免迂回,确保衔接紧凑,物流通畅,并为后期建设留有余地;坚持预留建设第三座高炉及其前工序位置;厂区、场地标高比规范降低约2米;考虑热连轧机进行热装生产进一步降低能耗的可能性,坚持热轧和连铸尽量靠近布置,并以辊道直接运输板坯;力排国内外技术争议,坚持将自备电厂布置在厂区内接近负荷中心位置,并确定自备电厂的系统经过宝钢总降压变电所与电网连接的方案,保证了宝钢供电的可靠性;在外部运输上保留水运、铁路和道路运输三种方式等。在总体方案已经审定之后,从国内实际情况出发,建议将原定为1700毫米的热轧、冷轧机组改为2050毫米热轧和2030毫米冷轧,并相应修正连铸机的规格,使宝钢产品方案更加符合国家需要,并增加了全厂的生产平衡的长远合理性。

为宝钢工程建设的经济合理性认真把住设计关

在宝钢一期工程建设中,大规模的集中引进谈判在我国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林兴作为总体设计审查、引进设备谈判综合组负责人深知责任之重大。他清楚,在宝钢工程中,总承包的外商只对自己提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的可靠性负责,而对工程建设费用和建设的经济合理性并不承担任何义务。外商为了自己的声誉,对中方承担费用和供货项目的设计必然存在保守和不惜工本的倾向。国内设计单位应该承担外商不予承担的责任义务,因此,必须为工程建设降低造价、改善经济效益把住设计关口。林兴带领设计者们在设计审查和谈判中坚守责任,据理力争,促使外商修改设计、修改供货方案或改外方设计为中方自己设计,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挽回了大量外汇损失。

例如:原料场地基处理,如按外商设计的方案,用砂量和施工费用浩大,林兴带领设计者通过技术计算和现场试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迫使外商两次修改设计,共减少用砂量106.2万立方米,节约投资9345万元;厂内铁路路基加固、原料场煤场换土及部分项目地基设计修改等共节约投资约3000万元。同时,各设计单位通过技术谈判,使外商在供货方面有所改变,为国家挽回和节约外汇达6000万美元;谈判后期,成功将一些本为国外设计的项目改为国内设计,节约了大量投资。

提出“以设计先进保证技术先进”的设计思想

在宝钢二期工程设计中,林兴提出并实践着“以设计先进保证技术先进”的设计思想。他认为,没有现代化水平的设计,就不会有现代化的建设。先进的设计可为建设事业赢得时间、节省资金、节约能源。

以林兴为主负责的宝钢2号高炉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负责建造的4000立方米级特大型高炉。在2号高炉设计中,林兴组织专业人员广泛收集国外高炉新技术,采用了无料钟炉顶、热风炉余热回收等10余项实用型新技术,使2号高炉比全盘引进的1号高炉更为先进,而且高炉国产装备率达到了91.5%

宝钢2号高炉建成投产不仅提高了国内设计、制造及成套工作的水平,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宝钢1号高炉比,总投资(按相同价格水平)降低13%,外汇支出降低64%。这座高炉的投产还实现了消化吸收创新工作的一个突破—仅经过宝钢1号高炉的一次引进实践,就以自己设计、自己制造为主建成4000立方米级大型高炉。

在宝钢二期工程的引进谈判中,林兴也实践着这一思想,对1900毫米连铸,取消了外商提出的配置大规模铸坯清理系统,对外商推荐的不太成熟的2050毫米热轧新开发技术予以否定,合理地确定两项目的工艺衔接,既节约了外汇和工程投资,又保证了先进、可靠的工艺装备水平。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40余年来一直坚守一线从事钢铁技术设计和管理工作。技术上精益求精,作风上朴实认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严于律己,平易近人,深为广大职工特别是技术人员尊敬和爱戴。在主持、组织我国重大工程设计过程中,处理问题坚毅果断、考虑问题准确周密,对困难不屈不挠的作风、敢于负责、敢担风险、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创新的人格魅力成为凝聚着他所带领的团队的精神力量。

                                       (曾小敏)

                           

  

 

192911  出生于浙江杭州。

1949-1950年在大连工学院学习。

1950-1952年在东北工学院学习。

1952-1953年在鞍山黑色冶金设计公司任技术员。

1953-1958年在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任科长、工程师。

1958-1974年在冶金工业部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任科长、设

计室副主任、工程师室主任。

1974 -1977年任武钢1700毫米热轧工程总设计师兼现

场设计队队长。

    1977 -1994年 在重庆院分工主管宝钢工程,历任副总工程师兼宝钢现场队队长、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同时兼任宝钢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等职务。

19941017日病逝于上海。 

主要论著

1 林兴,范玉侠,王怀淳,等. 宝钢初步设计第一卷技术经济总论.  19804.(内部资料)

2 林兴,李青森,屠桐志,等. 宝钢二期工程初步设计第一卷总论. 198610. (内部资料)

3 林兴,陶德清,李青森,等. 宝钢三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论.  198811. (内部资料)

4 林兴. 对宝钢工程建设调整问题的几点意见.宝钢志通讯增刊1987,4. (内部资料)

5 林兴. 宝钢工程建设中设计工作的浅见. 投资研究资料,1989,8,9,10. (内部资料)

6 林兴. 高钢二号高炉工程设计和设备国产化概况. 宝钢志通讯,1989,(14). (内部资料)

7 林兴,丁山,王承宽. 宝钢三期工程建设第二炼钢系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全国炼钢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0. (内部资料)

8 林兴,陶德清,于竹. 宝钢要成为世界第一流现代化钢铁企业. 宝钢金属学会十周年论文集. 1992. (内部资料)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支付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