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祖廉,炼钢技术专家,我国发展转炉炼钢生产,实现炼钢技术现代化的开拓者之一。早期参与试验、开发空气侧吹转炉,积极倡导和推动氧气转炉炼钢的发展。领导武钢第二炼钢厂在我国首先实现全连铸生产。率先采用KR铁水脱硫预处理、转炉复合吹炼、RH真空精炼、全连铸工艺操作管理配套措施。 陆祖廉,1928年7月16日生于江苏省(今上海市)崇明县。1947年9月进唐山工学院(后改称北方交通大学)冶金系学习。1952年大学毕业后,陆祖廉被分配到重工业部钢铁局(后改称冶金工业部钢铁司)工作。不久,受委派到唐山钢厂实习。实习期间,协助空气侧吹碱性转炉炼钢法在中国的最初试验,参加试验领导小组,承担试验和总结工作。 1956年左右,国家决定投资扩建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后改称石景山钢铁公司、今首都钢铁公司),建造30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结束其“有铁无钢”的历史。1958年,石钢决定快速建起投资相对小、装备简单的3吨空气侧吹碱性转炉炼钢车间。这时,陆祖廉被调到石钢。他先后担任空气侧吹碱性转炉试验车间技术组长、副主任和主任。陆祖廉在石钢试验厂工作期间,曾于1959年获北京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者暨北京市劳模荣誉称号。此后,他从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实验研究工作开始,长期担任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的副厂长、厂长。期间,首钢炼钢厂创造了3座30t氧气顶吹转炉年产4万炉的成绩,并由他在美国《钢铁工程师》杂志上,发表专文作了介绍,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关注。 1959年12月2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化大革命”初期,陆祖廉在炼钢厂下放劳动。1969年被“解放”且逐步恢复工作。 1978年12月,武钢1700毫米轧机工程基本建成,目标是我国自产优质汽车用薄板、高牌号硅钢等高端钢材产品。该工程是当时投资最大的一项工程。但突出的问题是,为1700毫米轧机提供钢坯原料的第二炼钢厂,事故不断、人心涣散,处于混乱状态,无法正常生产。武钢第二炼钢厂不断发生跑钢、漏钢事故。为扭转武钢被动局面,冶金工业部研究决定,调陆祖廉到武钢。1982年下半年,陆祖廉开始主持武钢第二炼钢厂的领导工作。 1983年7月,陆祖廉被任命为武汉钢铁公司副总工程师;武汉钢铁公司第二炼钢厂厂长兼党委书记。历时4年,陆祖廉依靠骨干、团结职工,通过同心协力、奋发进取,第二炼钢厂得到全面整顿,旧貌换新颜;自1985年3月开始,第二炼钢厂取消模铸,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大板坯全连铸的转炉炼钢厂。武钢第二炼钢厂的巨变,是我国钢铁冶金史上一个亮点。1986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陆祖廉“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12月,冶金工业部,为陆祖廉颁发了“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特等奖”证书;1990年12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为陆祖廉颁发了“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特等奖”。 1986年,陆祖廉担任武钢第三炼钢厂筹建领导小组组长;1993年,他担任武钢第三炼钢厂工程驻西班牙、德国总代表,与西班牙TR公司和德国德马克公司合作,确定了第三炼钢厂合同技术附件和基本设计。1996年8月10日,第三炼钢厂顺利投产。 1992年10月,陆祖廉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陆祖廉曾先后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转炉炼钢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我国转炉炼钢,迄今大致经历了空气侧吹碱性转炉炼钢、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和氧气转炉炼钢现代化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研究、开发空气侧吹碱性转炉炼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依赖平炉炼钢。1952年,国际上开始开发氧气转炉炼钢。相对平炉炼钢,顶吹氧气转炉炼钢优越性很突出,但当时我国经济实力不足,不可能很快发展氧气转炉炼钢。搞空气侧吹转炉则较简单,投资少,成本低,可以上得很快。于是,我国就很快建设出很多空气侧吹转炉炼钢厂。空气侧吹转炉,在我国转炉炼钢史上作为主力,有10多年时间,对我国经济建设曾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唐钢是我国空气侧吹转炉的发源地,陆祖廉在唐钢参与开发工作中,尤其对碱性转炉综合分析工作做得很多,对降低吹损问题帮助很大,为此,他在1958年还获得唐钢侧吹碱性转炉技术项目一等奖的奖励。然而,空气侧吹转炉炼钢在钢的质量、物料消耗、热平衡和大型化等方面,存在致命弱点,而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具有容量大、质量好,效率高、消耗低,节能突出,可受控性强等诸多优势,钢铁界有识之士便积极主张我国应大力发展和采用氧气顶吹转炉,陆祖廉也持同样意见。 第二阶段 试验、开发顶吹氧气转炉 石钢在应用空气侧吹转炉的同时,意识到发展氧气顶吹转炉技术的必然趋势。开始策划把已有的一座空气侧吹转炉改造为氧气顶吹转炉,并建成我国第一台3350立方米/小时制氧机。当时,陆祖廉在石钢主管炼钢工作。在3吨氧气顶吹转炉改造完成之前,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在所内开展300千克氧气顶吹转炉的试验,陆祖廉和石钢部分炼钢骨干参加了这项试验,开始尝试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基本操作。石钢3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是从1962年11月4日开始吹炼的,在随后1年时间内,经历了1万炉吹炼,从而获得丰富的生产技术实际经验。与此同时,经国家科委拨出科研专款,恢复了石钢30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的建设。基于石钢试验厂3吨氧气顶吹转炉生产实践经验,1964年12月24日,石景山钢铁厂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在我国第一家建成拥有3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的炼钢厂并顺利投产。我国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业,开始启动,并很快取代了空气侧吹转炉炼钢,形成我国炼钢的主力。 第三阶段 奠定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现代化基础 武钢第二炼钢厂于1977年11月投产,装备有3座容量为50吨(现为80吨)的纯氧顶吹炼钢转炉和3台宽板坯连铸机,并配备有KR铁水预脱硫,吹氩处理和RH真空精炼炉,是当时国内装备最先进的独有的氧气顶吹转炉全连铸钢厂。1700毫米轧机系统,必须依靠该厂获得优质连铸坯。陆祖廉奉命就职后,在稳定生产和维护好设备的同时,十分重视提高质量和技术开发工作。 1986年,陆祖廉在武钢第二炼钢厂奋战了4年,其基本任务完成后,便主动提出让位于年轻干部,推荐邓崎琳(现任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担任厂长。此间,恰逢武钢扩建“双七百万吨”规划正式实施。该规划的主要工程之一是兴建第三炼钢厂,这是一座大型、现代化、全连铸的新型钢厂。武钢安排陆祖廉担任第三炼钢厂筹建领导小组组长,具体组织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对外谈判;提出新钢厂工艺技术装备方案。1993年,他担任武钢第三炼钢厂工程驻西班牙、德国总代表,与西班牙TR公司和德国德马克公司合作,确定了第三炼钢厂合同技术附件和基本设计。当时上海宝钢前期工程已投产,陆祖廉率专业队伍去宝钢学习炼钢先进技术,综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奠定了第三炼钢厂具备世界一流的工艺装备和技术保障。1996年8月10日,第三炼钢厂顺利投产。目前,该厂生产已超出设计水平,3座装入量为300吨的炼钢转炉,日产钢能力达2万吨以上,已实现700万吨以上的年生产能力,开发、冶炼品种钢号440余个,包括汽车用钢、管线钢、高强度钢等钢种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双高”产品产量比达90%以上。从300千克氧气顶吹转炉的试验开始,历经3吨氧气顶吹转炉1万炉次生产性实验、30吨氧气顶吹转炉建设顺利投产、彻底改变50吨转炉钢厂落后局面并成为先进钢厂,到奠定300吨转炉炼钢厂的基础,陆祖廉跨越了“转炉炉容”的级差;从空气侧吹碱性转炉炼钢法开始,开发、推动发展氧气顶吹转炉、到实现高牌号硅钢的冶炼并率先实现了全连铸,陆祖廉实现了“高质量、新技术”的飞跃。当时的领导黄墨滨说,在我国炼钢事业里,陆祖廉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从科学试验到生产实验,一直到大生产,到技术进步,到实现现代化,都是开拓者、先行者之一。陆祖廉所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和突出。 为实现我国转炉炼钢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1964年石钢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顺利投产后,冶金工业部成立了中国氧气顶吹转炉科研领导小组,陆祖廉兼任领导小组副组长。他在抓稳定炼钢生产的同时,很快开展对工艺、品种、质量的科研与实验。在冶金部支持和鞍钢的帮助下,石钢炼出08铝薄板钢等新钢种;浇铸成的大钢锭开坯轧制质量良好,这就树立了我国发展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信心和决心。 陆祖廉思想开放,注重学习国际先进技术。他先后20余次出国考察访问或参加国际科技活动和工作,访问过日本、韩国、英国、德国、奥地利及美国等国的数十家钢铁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及高等院校。1978年陆祖廉第一次出国,他根据访英所见,消化吸收外界先进技术,在首钢首次采用双层底板铸锭工艺。该工艺提高成坯率1.55%,取得巨大经济收益。1981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对“用双层底板浇注凸底钢锭研究”项目,颁发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自1982年起,陆祖廉针对武钢第二炼钢厂的状态,一手抓基础工作,一手抓创新发展。他极为重视并亲自抓铁水装入量的稳定,严格控制装入量;在创新方面,实现了转炉顶底复合吹炼炼钢工艺,并获得终点钢水过高的自由氧含量大大降低的显著效果。第二炼钢厂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突破日本专利局限,成功实现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和高磁感取向硅钢连铸;连铸比同时打破80%的设计水平,终于从1985年3月开始,取消模铸,成为我国第一家大板坯全连铸转炉炼钢厂。陆祖廉不断加强基础工作和创新发展的深度,如KR铁水脱硫预处理、转炉的科学控制和后搅工艺、硅钢冶炼、钢包吹氩、中包扩大、RH真空处理、钢水保护浇铸及连铸机操作的规范化等当时国内没有掌握的技术。第二炼钢厂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化炼钢基地,国内一些氧气转炉炼钢厂的开炉,都请第二炼钢厂人员去做指导。几年后武钢第二炼钢厂已成为我国实现炼钢技术现代化的先行者;是我国炼钢工业生产以高牌号硅钢为代表的、大批量研究生产高难度钢种的先行者,是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炼钢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原会长吴溪淳曾说,我国炼钢现代化,应该是在武钢第二炼钢厂起步的。 陆祖廉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会议,他1987年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五届RH真空精炼国际会议上,作了关于武钢RH真空炼钢的报告,在多仑多第六届RH真空精炼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在德国阿亨大学召开的为庆祝香克教授(Prof. Hermann Schenck)九十寿辰而举行的阿亨炼钢学术讨论会上作了报告。他还多次参加中日、中德双边钢铁学术会议以及其他学术活动。联邦德国钢铁学会(VDEH)于1998年吸收陆祖廉为该会正式会员。
创造宽广的思维空间和工作实绩 陆祖廉曾多次陪同冶金部部领导到武钢调研。基于二炼钢厂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用人不当、不正之风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单靠抓技术难以扭转其被动局面,冶金部部领导坚持赋予陆祖廉全面负责的领导权力,由陆祖廉担任武钢第二炼钢厂厂长并兼党委书记。陆祖廉就职前,冶金部部领导同他谈了三个半小时,下达了4项任务:改变现状;成为全国样板厂;创造经验;培养人才。 针对当时武钢第二炼钢厂的严重状况,陆祖廉和随同他一道去第二炼钢厂主管生产和技术的同志一起,从“人”着手,展开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首先是以身作则,然后是狠刹并打击不正之风树正气。他坚持原则,整顿班子,明确责任,从严考核,奖励先进,选拔人才,坚决调离包括副厂长在内的一批不称职的干部,逐步形成人心顺、思长进的氛围。在人员和作风上的整顿,是对一线正常生产秩序和工艺技术进步障碍的一次大清除。陆祖廉非常重视人才,潜心发现并培养人才,特别是事业心强的年青人。第二炼钢厂一直到现在,都称得上是武钢现代化炼钢人才的摇篮。目前4个炼钢厂的主要骨干,都是从现场锻炼出来的年轻人。公司管理部门的一些领导,包括现在公司总经理,很多是从二炼钢提拔上去的。 陆祖廉十分重视“以人为本”的全员岗位操作。他认为技术和装备能否发挥其功能、企业生产技术工作成效的基础,都在于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操作人员所承担的操作指标,这样才能使整个工厂生产水平的稳定和提高有可靠的保证。 陆祖廉立足于基层一线,勤于思考,积累从生产技术实践中提取具有规律性的经验,形成若干理念。其中包括:“稳定”、“精料”、“衔接”、“重视细节”、“各岗位严细操作”和“经济效果分析”。 他认为,“稳定”是指导转炉炼钢的重要准则,也是指导现代化炼钢厂从铁水预处理、转炉炼钢、二次精炼到连铸的重要准则,而其中的关键是稳定转炉,他提出:要重视组成炼钢全流程工序链的许许多多的每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常常会决定全流程的成败。为此,还应建立各工序的自检和紧邻的上下工序间的互检制度,实现炼钢产能最优化、质量效益最佳化。自1982年后,武钢第二炼钢厂3座50吨转炉和3台板坯连铸机,在生产中持续发挥出产能高、产品优的作用,冶金工业部为此颁发了特等炉和特等机的奖状。 陆祖廉多次感叹的说:不讲科学抢产量、不重视质量、拼设备,不讲经济效益等等,乃是我国钢铁工业的历史性教训。生产必须把质量(当然还有安全)放在第一位,生产人员还必须爱护设备。我们应该是理所当然的研发、生产高质量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沉在基层,求实唯真,不折不挠,乐在其中 “文化大革命”期间,陆祖廉在首钢炼钢厂三班倒顶岗劳动,先后在混铁炉、炉前、整模等一线岗位,和工人一起整整干了4年。他的这段经历,对日后做好领导工作,有极大帮助。无论是首钢的、还是武钢的许多职工,至今仍和他保持着真挚、互信的关系。 陆祖廉讲科学态度,不唯上、不唯书。他秉性耿直,刚直不阿,凡事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不愿无原则迎合或说假话。坚持实事求是,是其一生主张。当年的首钢公司领导为片面追求利润指标,以废钢比铁水价格低为由,不顾及客观条件,下令将每吨铁水的废钢加入量,从80千克增加到180千克。转炉吨钢废钢使用量,应根据转炉炼钢条件的热平衡来确定,陆祖廉坚持说出炼钢时钢水所需热量难以保证,一下子上调100千克的指标是“不科学”的。在其他一些方面,遇到不科学、不实际的技术问题,陆祖廉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陆祖廉亲身参入推动中国转炉炼钢的兴起、成熟与发展的全部过程。多年来,他经常到全国冶金行业了解情况,进行交流,协助生产技术工作。他曾对国内许多钢厂和冶金单位,有针对性的阐述见解、提出建议、并对发展规划进行评估。20世纪80年代初,他对攀钢提出要上铁水预脱硫、提高热效率的重要建议;21世纪初,他1年内去了5次鞍钢,参加鞍钢大改造、大调整的讨论。2000年,他患胃癌得以治愈后,身高1.80米的他体重仅68千克;他迈入80高龄后,他仍然发挥余热,还跟随黄墨滨走访鞍钢、宝钢、太钢等多家钢铁公司。他多次去河北曹妃甸和广西防城港视察新钢厂的厂址并参加建设方案讨论。目前,陆祖廉仍担任首钢、鞍钢和武钢技术委员会委员,不遗余力地为我国钢铁事业的发展而奔走。 (潘键伟)
简 历 1928年7月16日 出生于江苏省(现上海市)崇明县。 1947—1949年 在唐山工学院矿冶系学习。 1949—1952年 在唐山北方交通大学冶金系学习。 1952—1953年 在唐山钢厂炼钢车间实习。 1952—1958年 任冶金工业部钢铁司技术员、工程师。 1958—1966年 任石钢试验工厂、石钢炼钢厂技术科科长、副厂长。 1966—1968年 在首都钢铁公司炼钢厂下放劳动。 1969—1978年 任首都钢铁公司炼钢厂副主任。 1978—1979年 任首都钢铁公司炼钢厂第一副厂长。 1979—1981年 任首都钢铁公司炼钢厂厂长。 1982年 任首都钢铁公司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83—1986年 任武汉钢铁公司副总工程师;第二炼钢厂厂长兼党委书记。 1986—1994年 任武汉钢铁公司副总工程师;第三炼钢厂筹建处领导小组组长。
主 要 论 著
1 陆祖廉.侧吹碱性转炉炼钢法喷溅作用的一些认识.钢铁,1955,(11):27-29. 2 陆祖廉.一定要改进炼钢厂的后道工序.冶金工业通讯,1979,(6):2-5. 3 Lu Zulian.Fifteen years of first LD steelmaking plant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K Ironmaking & Steelmaking, 1980.Volume 7, 5:215—221. 4 陆祖廉、林照斌、李孝诗.略谈当前我国沸腾钢生产.中国冶金报, 1980.9.23/第750期. 5 Lu Zulian.Three small BOF’s produce 40,000 heats/year at Shoudu Iron a↑nd Steel Co.US Iron a↑nd Steel Engineer, 1981, 58:54—58. 6 陆祖廉.用双层底板浇铸凸底钢锭投入生产.钢铁, 1981,(5):49-50. 7 陆祖廉.对提高炉衬寿命有利的选渣制度.钢铁, 1982,(3):29-32. 8 陆祖廉.浅论转炉炼钢的稳定.冶金报,1982.5.14/第836期. 9 陆祖廉.提高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生产效能的实践.钢铁,1982,(9):17-25. 10 陆祖廉.略论我国转炉炼钢厂发展道路问题. 冶金经济研究, 1983,(32):1-13. 11 陆祖廉.为建设一个现代化转炉炼钢厂而努力.炼钢, 1985,(3,4):39-44. 12 陆祖廉.尊重科学 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冶金报, 1986.10.17/第1262期. 13 陆祖廉.参加第五届国际RH会议和考察几个钢厂的情况介绍.中国金属学会会讯,1987,(5):5-8. 14 Lu Zulian.Development of the RH plant at the Wuhan Iron a↑nd Steel company(WISCO).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licensees of the RH process,(1957-1987 30 years RH process) :149 —152. 15 陆祖廉.同行共切磋疑义相分析.冶金经济研究, 1987,(9):1-16. 16 陆祖廉.有关炼钢技术改造的一点想法.冶金报, 1988.11.5/第1569期. 17 陆祖廉.从酒钢看转炉炼钢生产和技术管理. 冶金经济研究,1988,(17):1-15. 18 陆祖廉.安钢二炼钢的启发.冶金报, 1989.12.30/第1747期. 19 陆祖廉.从新余钢铁总厂看转炉生产的潜力.冶金经济研究, 1990,(3):1-12. 20 陆祖廉.应重视转炉炼钢的基本操作.冶金报, 1991.4.7/第1786期. 21 Lu Zulian.Steelmaking industry in the P.R.China ,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Metallurgical Plant a↑nd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1991, 14(6):40—42. 22 Lu Zulian.Continuous casting of slabs with following HDR a↑nd HCR-process a↑nd facilities.Conference on continuous casting of stee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eptember 14-18,1993 in Beijing ,China:1—10. 23 陆祖廉.从基本功基本操作抓起抓好炼钢系统的优化工作.冶金经济研究, 1994,(2):8-13. 24 陆祖廉, 邓开文. 炼钢炉后精炼的认识和选择。全国炼钢学术会议论文集.(内部资料)1994(8):21-18. 25 陆祖廉. 当前我国炼钢(转炉)工艺技术的完善和优化.钢铁工业流程研讨会论文集. (内部资料) 1996,(二):20-25. 26 陆祖廉.新问世的大型真空循环脱氧精炼装置(RH—MESID).冶金报,1996.2.1. 27 陆祖廉.法国SOLLAC钢铁厂的240吨双罐VD.冶金报, 1996.2.15 28 陆祖廉. 优化炼钢生产全过程工序间的衔接.全国炼钢学术会议论文集. (内部资料) 1998(1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