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专家:杨永宜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发布时间:2015-01-09


分享到:0

 
    杨永宜,钢铁冶金专家。参与了首钢公司“高炉喷煤技术开发”及包钢“含氟稀土铁矿石冶炼”等攻关工作。在炼铁学及高炉过程数学模拟及自动控制等方面有重要贡献,主持编著了《炼铁学》、《专业炼铁学》、《提炼冶金》及《炼铁工艺原理》等。

杨永宜,1923728日生于江西萍乡一煤矿职工家庭。自幼聪颖好学,早年就读于萍乡扶轮小学及中学,成绩优异。1942年考入唐山交大冶金系。抗日战争期间随校辗转就读于川、黔等地,其间以英语翻译身份,在云南直接参加了美军的对日作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校迁回唐山,194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至195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1953年又转至东北工业学院完成了苏联教授直接指导的研究生,主修炼铁专业。此间又熟练地掌握了俄语。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钢铁学院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并自1958 年起任炼铁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系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962年起担任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并成为九三学社成员及国家科委钢铁组的成员。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直至198723日辞世。

桃李满天下

杨永宜从1953年起任教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此时新成立的学院的教育体制及课程设置主要是学习前苏联的经验。一改原西方笼统的矿冶系模式,在采矿与冶金分开的基础上,冶金再分为黑色与有色冶金,而黑色冶金再细化为炼铁、炼钢及电炉冶金等各个专业。杨永宜被任命为炼铁教研室主任。而专业课程的内容也由西方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一堂课就完成的炼铁课改为结合工业生产实际的、以苏式教材为蓝本的专业炼铁学、炼钢学等。北京钢铁学院与东北工业学院是当时全国冶金高等学府的主导院校。为适应当时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的形势需要,北京钢铁学院炼铁教研室部分成员和杨永宜的部分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随后分别支援到全国各大钢铁生产基地,作为骨干奔赴到鞍山、马鞍山、武汉、包头、西安等十大冶金高等院校任教,形成了完整的冶金高等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完整体系。

      编写出我国第一部《炼铁学》高等教育教材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在多年教学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杨永宜主编了分上、中、下三卷本的《炼铁学》和《专业炼铁学》等书。这些教材在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中国炼铁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概述了中国的铁矿资源及其特点,并在冶炼原理方面,综合中西方钢铁冶金技术的特点,既有理论又结合生产实际奠定了新中国钢铁冶金理论教育新体系的基础,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作为大学生的教材,同时也是中国炼铁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用书。

我国高炉冶炼新科技的试验开拓者

20世纪60年代,多项新理论、新技术在高炉冶炼上的应用提到了日程上。杨永宜发挥其特长,在多项新兴技术开发试验攻关中,作出了许多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1)打下了高炉过程的自动控制的基础──我国高炉冶炼过程数学模型的开创者

在工业生产过程自控技术水平尚不发达的年代,高炉生产过程一向被认为是个“黑匣子”。在高科技日益发达的形势下,欧美和日本等先进国家也对此课题表达了深切的关注,并进行了多方探索,且得到了部分成果。实质上要达到对高炉冶炼过程的自动控制,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先进而完备的对高炉过程的监测系统,以查清炉内过程的真实状况;二是要对高炉冶炼的全过程有深入的理解,并有规律性的认识,一般说,这种认知要以数学形式表达出来。而这第二方面正是从事冶炼过程操控的科学技术人员所应该掌握的。杨永宜利用其深厚的数学基础,精细观察、深入分析,总结并发表了《高炉悬料力学机理的研究》、《高炉气流压强梯度场的研究及其理论和实际意义》、《高炉内煤气分布和炉料运动研究的新进展》以及《高炉风口回旋区及高炉下部煤气运动特性及分布的研究》等多篇高质量及高度理论性的论文,为高炉过程的自动控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高炉喷煤系统安全技术的开发和定型化

焦炭是高炉冶炼不可缺少的燃料,其保证高炉料柱透气性的功能几乎无可替代,但世界焦煤资源极其有限。虽然世界上彻底不用焦炭的非高炉炼铁法(直接还原)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始终未能获得实质性的突破。其生产规模、可靠性、稳定性和生产成本等方面远远不如高炉法,故高炉仍将占据钢铁生产的统治地位相当长的时间。中国是个煤炭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但焦煤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充分发挥中国煤炭资源的优势、以非焦煤尽量多地替代焦炭而又不影响高炉的正常生产,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此,本溪钢铁公司等厂家开展了高炉喷煤技术的开发,但由于对这种空气中悬浮易燃煤粉,直接通入高压高温及易燃易爆煤气的高炉系统的高危状态毫无经验,曾发生过一些安全事故,一度造成试验停顿。1964年首钢公司进行了高炉安全可靠的喷煤技术的开发,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由北京钢铁设计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和北京钢铁学院等组成团队,与首钢技术人员多方精诚合作,无保留、高效率地相互交流,同心协力,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完善喷吹技术和装备,取得很大成绩,带动全国巩固扩大和丰富了这方面的技术成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高炉喷煤技术的先进国家。杨永宜作为北京钢铁学院代表,亲自在首钢参与并开发了这项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发表了《进一步扩大高炉喷煤量途径的研究》等文章。在实践和理论上巩固了这项成果并将这一技术提高到了更科学的高水平。

3)为有特色的包头含氟复合稀土金属铁矿石的冶炼试验作出贡献

中国铁矿石资源中,有些极其特殊的种类,包头含氟复合稀土金属铁矿石就是其中的一种。其中氟虽有稀释炉渣的作用,利于高炉顺行,但对耐火炉衬有极强的侵蚀作用,稀土金属含量虽不高,但对冶炼过程和生铁品质有何影响也是新的课题,必须通过实践取得第一手资料。80年代初,杨永宜代表高校一方参与了包头矿高炉冶炼的试验工作,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如《含氟稀土渣的粘度》及《碱金属及氟引起高炉结瘤的机理及防治结瘤的措施》等。同时对包头铁矿所含复合稀土元素的开发利用也给予了很大关注,并在实验室小型矿热炉及小型试验的基础上,发表了《高炉法冶炼稀土硅铁合金试验分析》及《碳化铌(NbC)滞留带的发现与研究》等论文,对包钢高炉如何从高炉构造及冶炼制度等多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正常冶炼这种特殊矿石,并开发多种工艺对多金属多方面的综合利用,指明了发展方向,开辟了新的途径。

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我国的国际学术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凭借其多年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丰富成果和经验,在国内外炼铁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并利用他在外语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除参加国际会议之外,还多次应邀赴美国、法国、德国和瑞典等国进行考察和讲学,对确立我国和北京科技大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繁忙的学术活动,潜伏肝癌病魔,侵入了他的肌体,使其于198723 日在京过早地逝世,享年仅64岁。 

(齐宝铭) 

      

1923        728日生于江西萍乡。

19421947  在河北唐山交通大学冶金系学习。

19471949  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01952  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北工学院学习。

19531987  在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任教。

1987        23日逝世于北京。

 

        主 要 论 著

1铁矿石的富选和烧结.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学会.1955.

2土高炉小高炉建设与生产的基本问题.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58.

3炼铁学.冶金工业出版社.1960.

4专业炼铁学.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0.

5《国外现代炼铁工业》(十八)冶金工业出版社.1981.

6《中国大百科全书(钢铁冶金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7《提炼冶金学》.北京钢铁学院 .1984.

8《当代中国钢铁工业的科学技术》(第五章)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4.

9 中小高炉炉型设计.《钢铁》.1958,NO11

10 近年来世界炼铁科技发展趋势及对几个问题的分析.中国金属学会学术论文集《炼铁文集》.1961.

11 高炉冶炼过程操作图解计算方法及应用 《首钢科技情报》.1974No.3

12 进一步扩大高炉喷煤量途径的研究.《钢铁钒钛》.6.1985No.5

13 法国炼铁工业特色.《钢铁钒钛》.1986No.1.

14 INVESTIGATION OF GAS PRESSURE GRADIENT FIELD IN THE BLAST FURNACE AND ITS THEORITICAL AS WELL 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Ironmaking Proceedings39(1980).

15 INVESTIGATION OF CHARACTERISTIC AND DISTRIBUTION OF GAS FLOW IN RACEWAY IN FRONT OF THE TUYERE AN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BLAST FURNACE 美国第41届炼铁年会论文,1981.

16 KINETICS AN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ALKALI CYCLING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BLAST FURNACE (First China-U.S.A. Bilateral Metallurgical Conference)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支付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