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韩先进钢铁材料学术会议成功举行

作者:国际部              发布时间:2017-09-12


分享到:0

             第九届中韩先进钢铁材料学术会议于2017831日至92日在韩国济州隆重召开。韩国金属材料学会主席、延世大学Dong Joon Min教授,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干勇院士,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沛教授、中国金属学会秘书长王新江教授均出席本次会议。韩国汉阳大学Jong Jin Pak教授、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沛教授分别为会议致开幕词。会上,Dong Joon Min教授代表韩国金属材料学会授予干勇院士荣誉会员,这项殊荣既是对干勇院士在学术界突出成就的认可,也是对干勇院士在中韩双方学术交流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感谢。干勇院士是韩国金属材料学会自1946年成立以来第二次授予外国学者荣誉会员。

本次会议的韩方主席是韩国汉阳大学Jong Jin Pak教授,中方主席是首钢总公司、北京科技大学王新华教授。双方均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对于两国学术交流与学者间友谊的重要意义。

中韩双边先进钢铁材料技术研讨会最初由中、韩双方自然科学基金委发起,自2003年起每2年分别在主办方国家举办一次,学术研究领域集中在材料、腐蚀、炼钢、炼铁等领域。自2014年起,在北京科技大学王新华教授、韩国汉阳大学Jong Jin Pak教授的积极倡议和努力推动下,双方决定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学术友谊,并改为每年举办一次并轮流在中、韩召开,并由中国金属学会和韩国金属材料学会(KIM)联合主办。

此次会议中,中韩双方专家学者在会上均作了精彩发言,双方共发表23篇文章,中方12篇、韩方11篇。本次报告内容涵盖烧结、高炉炼铁、转炉炼钢、夹杂物控制、连铸坯质量控制、环保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热点学术与技术问题,参会人员不仅有学术界知名教授,还有双方知名钢铁企业的高级研究人员。韩国48位参会代表来自汉阳大学、延世大学、浦项工科大学、韩国浦项制铁、韩国现代制铁;中方28位参会代表包括来自中国金属学会、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上海大学、中南大学、宝钢、首钢以及河钢等各高校与企业的学者、专家。

本次会议炼铁部分一共有6篇报告,其中韩方2篇,中方4篇。内容新颖丰富,涵盖了烧结、球团、高炉、非高炉、烟气污染物减排、固废资源利用等铁前工序全过程的关键技术问题:首先,来自浦项制铁技术中心的Eun-ho Jeong作了题为“采用废气循环工艺提高烧结生产率”的报告,成功开发一种新型烧结废气循环工艺,耦合了烧结烟气循环和环冷机废气循环两套子系统,最大化烧结抽风效率,并于2016年成功应用在浦项4号烧结机,实现烧结生产率提高3.6%,总烟气量降低20%,焦粉消耗量降低8.6%,每年CO2减排90000吨;来自首钢技术研究院的青格勒首席工程师作了题为“低硅含镁含钛球团矿生产及在京唐超大型高炉应用实践”的报告,通过研究不同SiO2MgOTiO2含量对于球团矿性能的影响规律,开发出含SiO2 2.8%MgO 1.7%TiO2 1.2%的低硅含镁含钛球团,实现在29%球团矿稳定入炉比例条件下,5500m3高炉生产指标的改善;并同时实现烧结矿MgO含量的降低及质量的提高;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刘征建副教授作了题为“高炉炉缸保护层形成机理”的报告,针对近年来高炉炉缸烧穿事故的频繁发生,从铁碳界面的行为出发,深入剖析高炉炉缸耐火材料的侵蚀机理;并通过对宝钢3号高炉、国丰高炉、湘钢高炉等国内10余座高炉的炉缸破损调查,提出富铁、富渣、富石墨碳以及富钛四大类炉缸保护层的形成机制,建立了高炉炉缸保护层的类别体系;并从炉缸结构设计、开炉操作、冷却制度控制、冶炼强度控制、出铁操作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炉缸保护层调控措施,以实现高炉长寿和安全生产;来自浦项制铁技术中心的Seumgmoon Lee作了题为“流化床使用氢气还原铁矿石的行为研究”的报告,通过采用三级热态流化床模拟试验装置研究不同COH2混合比例条件下铁矿石的还原规律,并与CFD模拟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来自宝钢中央研究院的李咸伟首席工程师作了题为“降低炼铁过程NOx排放”的报告,在分析烧结过程NOx排放机理的基础上,讨论从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到末端治理的烧结过程NOx一体化减排思路,并介绍了宝钢湛江烧结烟气活性焦处理工艺及宝钢焦化烟气处理工艺的设计应用实践;来自东北大学的储满生教授作了题为“一种含铬不锈钢粉尘高效综合回收利用新工艺”的报告,采用热压与转底炉ITmk3工艺相结合,高温下实现粒铁与炉渣分离,高效回收FeCrNi三种有价元素。

同时,炼钢领域也有很多研究内容和相关动态值得关注:1、汽车用高级钢生产技术。韩国现代制铁公司Goo Nam-Hoon博士详细介绍了现代制铁利用机器深度自学习(神经元智能技术:Machine learning & aglo↑rithm)这一手段在中锰汽车钢即第三代汽车钢研发中的成功应用,并阐述了其研究思想。通过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手段,现代制铁公司成功地对中锰汽车钢的化学成分设计进行了优化,尤其是大幅降低了钢中的[Al]含量,从而降低了中锰汽车钢浇注过程中易析出AlN而导致连铸坯裂纹这一难题。Goo Nam-Hoon博士还阐述了这一技术方法与人工智能的区别所在。首钢技术研究院季晨曦首席工程师立足首钢京唐IF钢生产实际,详细分析了京唐公司钢包加盖与IF钢冷轧薄板表面缺陷之间的关系,通过夹杂物检测、钢液-炉渣-夹杂物之间化学反应机理分析,系统阐述了钢包加盖后顶渣的物性与组元活度的变化及其对IF钢中夹杂物的影响,科学地解释了生产实际中的冶金现象并解决其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2、可视化工厂设计技术。韩国浦项制铁Kim Seok博士详细介绍了POSCO公司利用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在现代化钢铁厂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可视化工厂设计理念,能够大幅度降低工厂设计过程中的成本。3、无缺陷铸坯生产技术依然受到广泛关注。上海大学任忠鸣教授详细介绍研究团队在电磁冶金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电磁制动、电磁搅拌、软式结晶器等,尤其是介绍了低熔点金属实物模型相关设备。上海大学尤静林教授详细介绍了团队利用拉曼光谱等手段在炉渣结构及其表征方面的基础研究,很具特色。东北大学朱苗勇团队介绍了近年来在板坯连铸重压下技术方面的成果,重点介绍了相关技术理念以及与日本PCCS、韩国Posharp技术的区别,以及在中国钢铁企业的成功应用。宝武集团王迎春博士介绍了宝钢股份在高碳小钢方坯连铸与软压下相关研究,包括偏析控制、辊形设计等。中南大学王万林教授利用液滴冷却的方法,探索并讨论了凝固时钢液与冷却辊间界面层的形成及其特征。重庆大学文光华教授讨论Al2O3含量对保护渣化学稳定性影响,分析了其对连铸无氟保护渣开发的意义等。4、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控制。韩国高丽大学Kim Sun-Joong教授对钢包精炼过程中夹杂物生成与转变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的模拟研究,研究结合了德国Scheller教授、日本东北大学Kitamura教授团队的研究思想,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北京科技大学姜敏副教授以太阳能晶体硅片切割钢丝为例,阐述了研究团队在高端重要用途特殊钢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将切割丝中夹杂物控制为(MnO-SiO2-Al2O3)/SiO2复相结构体系,并成功实施了工业化生产,在我国首次实现0.110.12mm直径规格切割丝的生产,成为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生产高端切割丝的国家。

通过这次中韩双边钢铁冶金技术研讨会,中韩双方对各自所进行的工作进展及成果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增强了相互了解,双方都感到受益匪浅。彼此不仅了解了相互之间的研究工作,有些思路和结果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加以考虑和应用。

作为中方主席,王新华教授在会议闭幕时做了非常重要讲话,就中韩双边学术会议的立意,尤其是中韩双边交流对于中国钢铁业未来技术发展以及年轻一代学者和研究人员的意义做了深刻而概要的阐述:中国目前的技术发展模式依然是“学习和跟随”,而韩国钢铁界近年来已经凸显重要的原始技术与理念创新;因此,通过加强双方交流与交往,对于我国未来钢铁技术的发展、年轻一代钢铁研究人员的培养和钢铁企业的国际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十届中韩先进钢铁材料学术会议将于20181028日至30日在中国上海召开,欢迎各企业相关人员踊跃参会。

有需要进一步了解本次会议技术内容的科技人员,可来函至中国金属学会国际部咨询,电话:010-65211206Emaillf@csm.o↑rg.cn,联系人:宋青,刘芳。

(中国金属学会 国际联络部)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支付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 友情链接